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游测评 新游测评

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在哪里_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解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磁疗是真的吗?磁场对穴位和经络传感的作用与影响2.身体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3.心主血脉的基本条件?4.健康的五大标准5.中医的健康标准是什么中医学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腮、女子胞。何为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故奇恒之腑即异于寻常的腑。奇恒之腑奇在何处?简而言之,它们在形态上类似腑,而在功能上类似脏,非脏非腑,故称奇恒之腑。它们在形态上多

1.磁疗是真的吗?磁场对穴位和经络传感的作用与影响

2.身体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

3.心主血脉的基本条件?

4.健康的五大标准

5.中医的健康标准是什么

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在哪里_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解

中医学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奇恒之腑包括脑、髓、

骨、脉、腮、女子胞。何为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故奇恒之腑即异于寻

常的腑。奇恒之腑奇在何处?简而言之,它们在形态上类似腑,而在功能上类似

脏,非脏非腑,故称奇恒之腑。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的管腔性器官与腑相似,但

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与脏相似,且它们又不是饮食物的消化通道,除胆

外,均无脏腑表里配合关系,无五行配属,异于平常的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

脑居于颅腔之内,由筒汇聚而成,故称“脑为髓之海”。脑的功能:一是有精

神意识思维活动,所谓“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二是感觉运

动的机能,《内经》已初步认识到脑与视觉、听觉和运动功能有关,后世医家从临床

实践中又进一步认识列思维、记忆、言语、嗅觉等功能活动均与脑密切相关。

脑是贮于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有骨髓、脊髓与脑髓之分。脊髓上通于

脑,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循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髓的功能:一是滋养骨骼;二是

化生血液,有“精髓为生血之源”的说法;三是充养脊髓以维持脊髓及督脉的功能;

四是充养脑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量中医学所称的骨,包括脆骨、硬骨、暗硬骨及其关节等。脆骨,系指一种

较软的骨质;硬骨,是指骨质坚硬有力的骨质;暗硬骨,今称”籽骨”,由两块或两块

以上的骨,间接连接起来并保持一定的活动机能而形成的关节。骨质可随人的年

龄的增长而逐步发生变化,婴幼儿期骨质较柔软,其后随年龄递增而逐渐变硬,至

老年则骨质硬而乏韧性。骨的功能:一是贮藏骨髓,二是支撑形体和保护内脏,三

是主司运动的机能。

脉脉即血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包括现代解剖学上所说的动脉、静脉。脉

遍布周身,且与心脏在结构上直接通连,血液在心的作用下在脉内循行于周身,并

且,百脉又“朝会于肺”。脉的功能:一是运行气血,二是体现在脉象及其变化可以

反映脏腑气血的生理、病理信息。所以,中医通过切脉来测知人体的病理变化,从

而诊察疾病。

胆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附于肝之短叶间,故谓“肝胆相照”。肝分泌胆汁,

贮藏于胆,胆汁泄于肠道以助消化,参与“传化水谷”,故为六腑之一。但是胆内藏

精汁(胆汁),又主决断勇怯,如常言之胆识、胆量、胆略,参与心神活动,胆本身并

不受盛水谷,异于“传化之府”,因而,胆又属于奇恒之腑。

女子胞又称胞富,或称子宫。它位于小腹部,在直肠之前,膀胱之后,下口

与阴道相连,是倒置的梨形(中空)。女子胞的功能:一是通行月经,月经从子宫内

膜而来,由阴道排出;二是孕育胎儿,男女阴阳交媾,生殖之精在胞宫中结合,发育

形成胚胎,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

磁疗是真的吗?磁场对穴位和经络传感的作用与影响

导读: 重用黄芪益气健脑,赤芍活血通脉,防风祛风为治疗癫痫症开拓了益气活血新疗法。那么黄芪赤风汤的作用与功效?

来源《医林改错·下卷·痹症有瘀血说》。

组成配方黄芪二两,生(60g)赤芍一钱(3g)防风一钱(3g)。

用法小儿减半,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补气活血,通络开窍。

主治适应症瘫腿。

方解

君:黄芪——大补元气,充养脑络。

臣:赤芍——活血散瘀,通经活络。

佐使:防风——轻扬升散,载诸药上达脑窍,充养脑府。

方论

重用黄芪益气健脑,赤芍活血通脉,防风祛风为治疗癫痫症开拓了益气活血新疗法。(《医林改错评注》)。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痹症(类风湿关节炎)。

用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20g,防风10g,防己10g,木瓜15g,白术15g,生薏苡仁30g,炙甘草15g,赤芍15g,桂枝15g,桑枝30g),风寒湿瘀型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风热湿瘀型加络石藤30g,忍冬藤30g,清风藤30g。每日1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4例,治愈30例,好转32例,总有效率96.7%。

[李振国.黄芪赤风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4例.吉林中医药.2006,26(10):33]。

二、水肿(慢性肾炎蛋白尿)。

以加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g、赤芍10g、防风10g、金樱子20g、芡实20g、穿山龙20g、地龙10g、白花蛇舌草10g)加减,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车前子、茯苓;伴有血尿者加小蓟、仙鹤草、三七粉(冲服);腰酸困者加杜仲、川怀牛膝;头胀头晕、血压高者加生牡蛎、天麻、杭菊花,或者配合西药硝苯地平缓释片或尼群地平片口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完全缓解12例,基本缓解15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88%。

[张昱.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137]。

典型病例:患者,女,42岁,干部。3年前因眼睑浮肿被诊断为肾炎,曾经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就诊时,症见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头晕头胀,纳差,神疲乏力,腰困膝软,小便泡沫较多,舌胖色暗,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沉弦。测血压150/95mmHg。尿常规检查:尿蛋白(++) ,红细胞(+)。证属脾肾气虚。治宜益气健脾,益肾活血,祛风利水,方用加

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g、赤芍10g、防风10g、金樱子20g、芡实20g、穿山甲20g、地龙10g、白花蛇舌草10g、冬瓜皮15g、茯苓12g、仙鹤草20g,三七粉3g(冲服)、杜仲12g、川牛膝10g、怀牛膝10g、天麻10g。服7剂后症状减轻,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服24剂后,症状俱消,尿常规连续检查正常,后巩固治疗两周。随访半年未复发。

原按:慢性肾小球肾炎多为正气亏虚为主,兼有湿邪和瘀血,其病变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特点,尤其病久多虚多瘀,生黄芪益气补虚,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代谢,且有一定利尿作用;芡实、山药健脾升清,补肾涩精,减少蛋白尿;赤芍、地龙活血化瘀,增加肾血流量,抑制和排除免疫复合物,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能刺激单核-E噬细胞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从而达到抗感染作用:穿山甲、防风剔除肾络风邪,使邪去正安,穿山甲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诸药相伍,既能健脾补肾,又可祛风利水,活血解毒,虚实兼顾,攻补并施。

三、痴呆(血管性痴呆)。

杨某,女,69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患者有冠心病、房颤史30余年,反复脑梗死3次,遗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3级,伴动作迟缓,反应迟钝。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顶叶脑梗死,右侧基底节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老年脑改变。近来出现语言障碍,认知力明显下降,不能识数,定向力差,时微笑,嗜睡,入夜则安,饮食不能自理,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细。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清心开窍。处方:黄芪、赤芍、白芍、川芎各15g,羌活、附子、薄荷、独活各6g,防风、郁金、党参、远志各10g,石菖蒲、茯苓各30g,黄连3g,桂枝2g,黄柏、甘草各5g。服2周,已能言语,认知力明显好转,嗜睡也较前好转,微笑仍时作,不能自行吃饭,右侧肢体活动摇晃,原方去川芎、羌活、独活、郁金,加水蛭3g,丹参15g,制胆南星6g,以化痰祛瘀。加减治疗1个月,症状第次减轻。

[刘瑁,颜乾麟.颜乾麟教授应用黄芪赤风汤治验举隅.新中医.2006,38(9):64-66]。

原按:本例为老年气虚,气不运血,瘀血随血脉流入脑,与精髓交错,致清窍受蒙,灵机呆钝。故重用黄芪、党参补气;赤芍、川芎活血祛瘀以通脑脉;远志、郁金、石菖蒲、茯苓醒心神以复神明;加防风、羌活、独活、薄荷辛香走窜之品,引诸药上行于脑;更用桂枝代温燥之肉桂,配黄柏、黄薏苡仁30g,白头翁30g,仙鹤草45g,炒枳壳12g,肉桂3~10g,生地榆30g,连翘45g,乌梅炭12g,生甘草6g),湿热偏胜者,地榆、赤芍、白头翁分别加量,或另加秦皮10g,黄柏10g,白蔹10g;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0g,赤石脂1Sg,炮姜10g;腹胀纳差者加砂仁6g,焦山楂15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乌药15g;泄泻甚者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日1剂,水煎服。配合中药灌肠(白及15g,炒地榆30g,黄柏12g,薏苡仁30g,三七粉3g,红藤30g,苦参20g,龙眼肉10g,儿茶3g,炒延胡索20g,随症酌情加减),每晚临睡前1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3例,近期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率91.3%。

[姜娜娜,高成娥.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3例.河南中医.2006,26(10):58]。

七、颈椎病

以黄芪赤风汤加味(生黄芪15~30g,赤芍、防风各6g,丹参、当归、姜黄各9g,三七粉5g),头痛如针刺或钝痛,放射至肩臂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g、地龙9g、鸡血藤15g;枕部痛明显加葛根15~30g、木瓜、白芍各10g;胸闷、恶心加姜半夏、瓜蒌衣、薤白头各9g;耳鸣、眩晕、呕逆加天麻、炒吴茱萸各9g;下肢麻木,行走无力明显加山萸肉15g、杜仲、独活、淮牛膝各10g;疲惫乏力重用黄芪30g;督脉阳虚加鹿角胶15g、炒白芥子、巴戟天各10g、麻黄、海马各6g。每周3~5剂,10天为一疗程。配合外治中药热熨(叶本、川草乌、公丁香、艾叶、透骨草、细辛、山奈等具有芳香渗透性强的药物,炒香粉碎,均匀混合装入布袋内,每袋200g)风府、哑门、大椎穴,外加神灯反复照射,俯仰拔颈手法治疗颈椎病66例,显效26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89.4%。

[曹克刚,郭志艳.中药内服外治加拔伸综合治疗颈椎病66例.医学信息.2011,24(1):446]。

八、癫痫

黄芪赤风汤(生黄芪60g,赤芍15g,防风15g,地龙10g,鸡血藤30g,党参30g,郁金9g,川芎15g)每日1剂,配合活络胶囊(僵蚕、全蝎、蜈蚣按2:1:1生用研末装胶囊,每粒0.4g)3~5粒/次,每日2次,及西药卡马西平0.1g,每日3次。治疗癫痫60例,痊愈14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83.33%。

[刘红霞,殷春萍.黄芪赤风汤合活络胶囊配合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60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7-28]。

典型病例:杨某,男,29岁。村民。门诊号:18420。1991年8月21日初诊。间歇性出现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口吐涎沫4年余。近日发作频繁,每周4~5次,每次发作后约20分钟,醒后如常人。曾在某学院附二院作CT扫描确诊为癫痫,多方求医,众医多以涤痰开窍之汤药而少效。详询其病史得知5年前不慎被砖头击伤头部,曾有短暂昏迷。刻诊: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面色晦滞,精神萎靡,表情呆滞,形体消瘦,健忘失眠,欲漱水而不欲咽。舌边有瘀点,脉象沉涩。证属瘀阻头面,清窍失养,治宜活血化瘀、通关开窍、祛风止痉。方选王清任的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5g,当归12g,川芎10g,桃仁10g,郁金12g,石菖蒲12g,远志10g,合欢皮15g,防风9g,僵蚕10g,全蝎10g。服药5剂后,发作次数减少,每周1次,且持续时间短暂,效不更方,续进原方10剂后未再发作,诸症悉减,惟感腰酸肢软,头晕耳鸣,守方加山药20g,熟地12g,补肾填精,调治3个月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袁传爱.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癫痫一则.湖南中医杂志.1994,10(3):18]。

原按:《灵枢·海论》“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此因头部受伤,气血瘀滞脉络,不能上荣脑髓,以致气机错乱,神志失于常态而发本病。单投豁痰开窍之品难以取效,当从瘀血论治,乃宗唐容川“既已成瘀,不论初起已久,总宜散血,血散瘀去,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迹矣”。故用黄芪益气活血;辅以赤芍、当归、川芎、桃仁行气活血通络;郁金、菖蒲、远志、合欢皮涤痰开窍醒神;配以防风、僵蚕、全蝎祛风止痉。药证合拍是疾乃愈。

九、脂溢性脱发

患者,女,21岁,2007年10月12日来诊。患者因学习紧张初三时开始脱发,压力大时脱发严重,现毛发稀疏,头皮无痒感,大便时干燥,经前乳胀,月经周期正常,睡眠夜梦多,舌苔薄,舌尖红,脉细涩。西医诊断:脂溢性脱发。证属心脾肝肾不足,六郁郁滞。治以黄芪赤风汤合越鞠丸加减。处方:苍白术各10g,香附10g,川芎10g,神曲12g,炒栀子10g,防风8g,生黄芪18g,赤芍10g,连翘12g,炒枣仁15g,茯苓12g,制首乌12g,女贞子10g,菟丝子10g,远志6g,珍珠母15g。水煎服。服上方1个月后,经前无乳胀,睡眠稍安定,头皮部分可见少许新生之毳毛。继服药2个月后,头部毳毛已有新生,原有之毳毛已大部变棕黑色,较粗,夜寐安,无多梦。

[李佳,韩仕锋.薛伯寿运用黄芪赤风汤经验举隅.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9]

原按:本例脱发由素体心脾肝肾不足,学习压力大,六郁郁滞,气郁为主。故用越鞠丸行气解郁,黄芪赤风汤补脾和血,炒枣仁、茯苓、远志、珍珠母养心安神,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滋补肝肾,诸药合用共奏解郁安神,补气和血,补肾生发之功。

十、黄褐斑

患者,女,32岁,2007年10月26日来诊。患者因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自觉疲劳,面色黄,面部出现黄褐斑,以颊部、前额部较多,月经量少,行经3天,月经初来时色黑,舌质暗红有齿痕,脉沉细关弦。西医诊断:黄褐斑。证属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和血,调和营卫。处方:生黄芪15g,赤芍10g,防风8g,白芷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0g,炙甘草10g,炒枣仁15g,茯苓12g,当归12g,川芎8g,益母草10g,泽兰10g。水煎服。服药4周,患者疲劳感消失,面部黄褐斑变浅,月经将至,易发脾气,大便每日2次,以逍遥散加减,调理善后。[李佳,韩仕锋.薛伯寿运用黄芪赤风汤经验举隅.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49]。

原按:黄褐斑中医称黧黑斑,《外科正宗》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又如《诸病源候论》所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奸”。可见该病多由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所致,故薛教授以黄芪赤风汤益气和血。方中防风、白芷引药上行,直达面部,桂枝汤调和营卫,枣仁、茯苓养心安神,当归、川芎、益母草、泽兰活血化斑,故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和营化斑之功。

十一、HP感染

用黄芪赤风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5g,防风10g,乌贼骨15g,浙贝10g,田七10g,蒲公英30g),每天1剂,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00例HP感染患者,治愈196例,有效87例,总有效率96%。

[江怀筹.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HP感染.中医研究.1999,12(1):44-45]。

典型病例:患者某男,38岁,司机。1995年3月初诊。患者因胃脘胀痛伴呕恶吞酸加剧而就诊。患者胃脘痛已13余年,经多家医院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二次因黑便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十几年来,曾服胃仙U、

阿莫西林、吗丁啉、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以及中草药偏方单方,效果不佳。后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查,诊为复合性溃疡,并査HP为(+++)。患者身体矮壮,脸色稍暗淡,舌暗红、苔略厚腻,脉弦缓。主诉胃脘疼无定时,兼纳呆,腹胀呕吐酸水,大便时溏时结,小便少。处方:生黄芪45g,赤芍15g,防风10g,乌贼骨20g,浙贝10g,田七10g,蒲公英30g。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空腹时服用,连服10天。患者服药3天后,觉效果良好,胃脘部疼痛缓解,服完1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且见脸色转红润、纳谷渐佳,坚持服药103剂后复查,溃疡完全愈合,HP(-),临床治愈。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原按:黄芪赤风汤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瘀,血活而不瘀,不生疾病。合乌贝散加田七、蒲公英,切合胃病主症。方虽简约,疗效却著。

十二、周围神经损伤

李某,男,17岁,学生,1994年3月7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参与斗殴,被人用刀刺伤上臂,创口愈后,遗留右手发凉,4、5指无力,伸屈不自如。经某医院诊为尺神经损伤, 经给予ATP、维生素、丹参片口服, 并肌内注射加兰他敏等治疗2月余,疗效不显,改服中药治疗。初诊为瘀血阻络,予桃红四物汤无效。后诊为血虚寒凝,予当归四逆汤仍无效,余见患者右手呈爪形,小鱼际肌萎缩,无名指和小指屈曲无力,伸开后难以并拢,右手尺侧感觉障碍。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诊为痿证,证属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拟黄芪赤风汤加味。处方:生黄芪60g,赤芍15g,防风、桂枝、土鳖虫各10g。水煎温服。服药7剂,右手较前有力。黄芪量用90g,继服7剂,诸症好转。黄芪量用120g,连服30余剂,病情逐渐向愈。后制成水丸长服以巩固疗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朱树宽.黄芪赤风汤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验案3则.新中医.1998,30(11):48-49]。

原按:尺神经损伤,属中医痿证范畴。证属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治以黄芪赤风汤补气活血通络,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桂枝辛温走表,温经通阳。使正气来复,瘀去络通,病自向愈。

十三、衄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黄芪赤风汤合二至丸(黄芪30g,赤芍12g,防风6g,旱莲草12g,女贞子12g,鹿角镑6g,阿胶15g,龟板12g,土大黄20g,生地10g,山药15g,附子3g,甘草10g),每日1剂,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1至2个疗程,鼻衄、齿衄重者加仙鹤草,纳谷不香者加陈皮、白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显效17例,良效6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90%。

[于增瑞.黄芪赤风汤合二至丸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北京中医.1995,(2):27-28]

十四、阴缩

潘某,男,46岁。自述从青年时就经常四肢逆冷、自汗。素有哮喘病史。20多年来每于房事后即用冷水洗阴器,四季如此。曾于1967年3月8日晚8时许,睡眠中因恶梦惊醒,随即、阴囊及睾丸内收,外部已不暴露。伴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心慌出冷汗,不能活动。后用热毛巾外敷多时,、阴囊及睾丸渐复常态。次日去某医院诊治,查无异常。此后渐重,甚则1日发作数次。发作不能站立,妨碍工作。虽经治疗见效甚微,遂邀余诊治。症见胸闷,烦躁,善太息,多梦,小便黄,大便正常,食欲好,平素性情暴躁,周身皮肤有麻冷感。舌苔黄厚,脉迟。思之“肝藏血,主筋,肝之络过阴器,抵少腹”。《灵枢·经筋》篇云“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人”。故以王清任黄芪赤风汤加牛膝治之。方药:黄芪64g,防风8g,赤芍3g,川牛膝15g,水煎服。并间隔服用血府逐瘀汤,以活其肝血,疏肝之气;肝血通畅而筋有所养。先后共服黄芪赤风汤加牛膝12剂,血府逐瘀汤6剂痊愈。随访11年未复发。

[郭传华.黄芪赤风汤加牛膝治愈阴缩1例.山西中医.1992,(5):36]。

临证提要

本方主治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肌肉萎缩,呈迟缓性瘫痪。方中黄芪为主药,须重用,可适当配伍虫类搜剔之品,有相得益彰之妙。本方还可以治疗癫痫、血管性痴呆、颈椎病、慢性肾炎蛋白尿、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辨证属气虚血瘀者。

身体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

磁体的物理特性,具有磁力、磁场和磁力线。根据物理学实验以及临床医疗实践,磁针所辐射的磁力线束穿透人体6~9cm左右的深度,相当于传统毫针的深度。当人体某一特定穴位接收刺激以后,可引起局部感受器产生生物电,同时也会出现经穴之“气”,沿经络系统传导。传感的路线与针灸传感的路线一致。从医疗实践的疗效方面已验证,磁场、磁力线与毫针的针灸效果也是一致的。

应用磁针磁疗老年前列腺增生(BPH)实践过程中,磁吸在右侧足部的涌泉穴、肾、膀胱、输尿管、前列腺、生殖腺等反射区以及三阴交等穴位,有明显的针刺感向上传导直至盒腔内。尤其用温热水泡脚后和磁吸涌泉穴,对BPH的夜尿频数以及尿频症磁疗效果非常明显。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本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穴,沿内踝后方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大腿内侧后缘与督脉交于长强后通向脊柱(腧穴的通路:于驱干前部向上行于腹部正中线旁开1.5寸)属于肾经,联络膀胱经,两经表里相合。

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对涌泉穴、气海、关元、中极、曲骨、会阴、三阴交、足三里等各穴及磁疗,功能温肾、以助膀胱气化。治疗肾气不足之遗尿、小便不利、尿频及癃闭以及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疗效明显。

西医认为,老年前列腺增生(BPH)是由于性激素分泌失衡,而导至前列腺体被膜增厚而肥大,从而阻塞尿道而排尿困难。根据磁疗实践针刺传感由下向上直至盆腔内,正符合少阴肾经的经路。因此对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及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以治疗坐骨神经痛为例,磁吸环跳、秩边、阳棱泉、委中以及太溪、昆仑穴,针感是由上向下传感,直至足底和足尖部。这也符合胆经的环跳穴、阳棱泉穴和膀胱经的秩边穴,委中穴的传感经路方向。

再以预防老年痴呆症为例。患者年74岁,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自我感觉有,记忆力减退、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提笔忘字。尤其对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如对电话号码(照本打电话),人名(遇见熟人竟叫不出名字),总是“丢三忘四”。阅读书报对新名词术语很快就忘了。经脑地形图检查诊断,提示:脑动脉硬化和脑供血不全。同时患者曾患过高脂血症(现已治愈)。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早期轻度),“长谷川量表”

(HDS)为29分,为亚正常。根据中医理论认为,痴呆症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同时认为,脑痴呆与五脏六腑、三焦有密切关系。尤其中老年人都有肝肾虚亏和心脾两虚之症。脾虚肾损则气血生化无源,导至精髓空虚,脑失所养、神明失司,其人多善忘痴呆。

西医认为,老年人痴呆症中有80%90%为血管性痴呆,表现为脑组织病理变化。如脑室扩大、沟回增宽、老年斑出现。由于脑动脉硬化而导到脑供血不足及脑缺氧,而造成脑软化以及脑内多发性梗塞,从而引起脑组织生理性障碍。记忆力衰退和大脑痴呆是其后果。

用的防治方法:督脉贯通法,头部点压法、足部健脑安神法、心脑增氧术以及手足健脑反射区等和磁疗。同时又补以食物疗法、体育疗法、健身球疗法、手指运动疗法、读书健脑法(常用脑可防老)等等。通过长期坚持以上各疗法患者记忆力有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以针刺、磁疗理论与临床实践,经络传感是客观存在,因有疗效来证实。可确认磁场、磁力线刺激经穴以及对经络传感的作用与影响,对疗效的提高,可能以生物磁效应放大来实现的。而穴位和经络就是实现这种放大的主要聚结点和渠道。经络的传感即为“气至病所”,是对患者疗效成正相关。

心主血脉的基本条件?

1、双目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

2、脸色红润

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

3、声音洪亮

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

4、呼吸匀畅

《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5、牙齿坚固

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6、头发润泽

中医认为,“肾者,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还有赖于血液的濡养。健康的人,精血充盈,头发润泽;反之,精血亏虚时,头发易变白而脱落。

7、腰腿灵便

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乏力。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则四肢屈伸不利。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伐是肾精充足,肝血旺盛的表现。建议大家保持每周3次以上的运动,每次半小时,使肌肉、骨骼和四肢灵活自如。

8、体形适宜

即保持体形匀称,不胖不瘦。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0(女性减105)(公斤)。中医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过瘦或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风等病。

9、记忆力好

“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的记忆全部依赖于大脑的功能,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表现为记忆力强、理解力好。

10、情绪稳定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反映着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能正常表达则身体健康,七情过度表达则直接伤及五脏:过怒伤肝,过喜伤心,思虑过度伤脾,过度悲忧伤肺,惊恐过度伤肾。因此,对于日常产生的各种情绪,能正确对待,善于调节,才是健康的表现。

健康的五大标准

心主血脉功能的常见表现

心主(主宰、主管、主司之义)血脉的生理功能,首见于《素问·痿论》所说的“心主身之血脉”。其涵义,若合而言之,即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的生理作用。若分而论之,包括心主一身之血和心主一身之脉。全身的血,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而在脉中运行于周身,从而发挥濡养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全身的脉,均与心脏相连接,网络于周身,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脉有“血府”之称。 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周流全身,如环无端,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心气充沛与否,在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活动中至关重要,诚如《灵枢,经脉》所说:“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因为“心主血脉”是针对心脏、血液和脉道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系统而有的,故这一系统功能的是否正常除取决于心气充沛与否外,还与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有关。如血液亏少,则血脉空虚,甚则血不养心;脉道不利,则血行不畅,甚则心脉痹阻。由此可知,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为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其外在表现主要是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的感觉等四个方面。这是因为心在体合脉,其华(生理功能在外表现的华彩)在面,开窍于舌,居于胸中的缘故。如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若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时,则脉象、面色、舌象等可见异常现象,心胸部也会出现异常感觉。如见面色不华,舌质淡胖,脉象无力,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者,多为心气虚损;面色晦滞,舌色紫暗,脉象沉涩或结代,(脉律不齐),心前区憋闷疼痛者,多为心脉痹阻。此外,心的其他病证,凡影响到心主血脉功能的,每可从上述四个方面得以反映。如心火亢盛(属实火)或心阴亏损(属虚火),可使心搏加快,脉道扩张,故均可出现面赤,舌红、脉数以及心胸烦热等症状。

如何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

心与脉管相连,脉管为血液循行的隧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腑也”。《六节脏象论》、《痿论》也分别说心“其充在血脉”、“心主身之血脉”。可见“心主血脉”是指心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的作用,即心气的作用。《素间·平人气象论》说:“心藏血脉之气”。藏之于心的这种“气”,就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现代医学亦认为心脏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器官,在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期间,心脏都在不停地跳动,不断地将静脉流入心脏的血液以一定的压力射入动脉血管中,推动血液循环,这与中医学的“心主血脉”、“诸血皆归入心”的认识有一致之处,同样深刻地说明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动力作用。 心与脉管相通,心气推动血掖在脉管中循行,所以心气的强弱可以从脉象上反应出来。例如,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脉运行畅通,其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为之正常。反之,女区心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运行不畅,表现心悸,脉细无力或涩,甚至节律不整而有结代现象。若心血瘀阻,则可出现心胸闷疼、颜面、唇甲青紫等现象。 “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指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是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心灵论”脱胎而来的。这种用“心”来代表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不仅在中医学中如此,哲学上、文学上也是如此。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直至今天专门研究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的学科、则称之为“心理学”。《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以及民间常说的“耳不听,心不烦”、“心神不安”等等,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意识器官来看待的。正因人的思维、意识都由心主宰,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古人之所以说“心主神志”,是认为神是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的。《内经》中说“心主血脉”、“脉舍神”,李东垣《脾胃论》说:“凡忿怒、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故也。心脉者,神之舍,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引文前部分说明精神情志与心的关系,后部分明确说明神依靠血液的濡养,血液依靠神的支持。另外又“肝藏血”、“肾藏精”、“脾为气血化生之源”,所以也都与神志有关,只是由于心主血脉便强调了心与神收关系。《灵枢·邪客篇》中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在《本神篇》中又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说接受外界事物,并给予相应反映,这一功能是由心来完成的。 正因为“心藏脉、脉舍神”,所以“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心血的盛衰及其变化,常影响,神的改变,而心神的变化也常常使“心主血脉”发生异常。如:心血不足,可表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神志的异常,当以养心血安心神治之;又如营血有‘热,反映于神志上,则可能表现为神识昏迷,澹语狂言等,又当以清心安神治之。反过来,若因某种原因精神受 *** 神不安宁,也可引起心血在脉中流动加速,表现脉跳速率增加等。 下面就“心主神志”来谈谈中医对“脑”的认识。古人将脑称为“奇恒之府”,为“髓之海”《素间·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张隐庵在《脉要精微论》注解中说:“诸阳之神,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腑”。此外在《灵枢·大惑论》、《海论》中亦分别谈到了视觉听觉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脑的关系。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清代王清任又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的考证,提出了“灵机记性在脑者,……;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把思维记忆、视觉、听觉、嗅觉、语言等功能归属于脑、这是中医学对脑的功能较全面的论述。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分析“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时,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他已将“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区分开。以此分析《素间·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便可知所谓“主”并非血肉之心,实是指中枢神经—大脑功能而言。

怎样理解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和开窍于舌

意思就是说,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 道中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情志)的推动,其版华在面:如果你权的心气虚则面色枯槁无华,长红血丝,长斑血不上容,血行不畅,严重的则面色青紫,开窍于舌:比如上火啦,那么你伸出舌头来看看,如果说舌尖发红,那么说明你心火亢盛,如果心火亢盛,下移小肠就会引起尿少,排尿灼热,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

维持心主血脉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

什么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哪些因素有关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的功能。 血,指血液。全身的血液。脉,指血脉,血液运行的通道,与心脏相连,网络于周身。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主血:心主血功能包括推动血液运行和参与血液生成两方面。 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虽与五脏密切相关,但心的搏动泵血作用最为重要,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致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致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二是心参与血液的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生血”,主要是指饮食水谷经脾胃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生为营气和津液,心为火,火色赤,营气和津液入脉中,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变成红色的血液。 2、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脉,即血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与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有赖于心之阳气的充沛。其次,是血液充盈。第三,脉道通利。当然,肺之助心行血,肝之主疏泄调畅气机,以及宗气的盛衰,均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由于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位于胸中,所以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反映于脉象、面色、舌色以及心胸部感觉等方面: 若心之气、阳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可见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等。 若心之气、阳不足,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而血流不畅,则脉象细软无力或结代,面色无华或晦滞,舌色淡白或紫暗,并见心悸、怔忡等;若心脉痹阻严重,则见面、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甚则刺痛,脉细涩或结代等。 若心之气、阳亢盛或阴虚火旺,又可见脉数、舌红等症。

心主血脉

心有泵血功能,组织液由动脉血中渗出形成经络,人之生存无非气与血。

什么时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唯一条件

什么是心如血脉功能正常的唯一条件?这道题我答不上来,请医师给解答吧。

中医的健康标准是什么

健康的五大标准

 健康的五大标准,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定义健康,其实健康也是有标准的,健康的标准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健康的五大标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健康的五大标准1

  1、抵抗力强

 人体保持健康的情况下,通常会有一些标准,如果自己可以保持抵抗力较强的状态,说明身体比较健康。因为身体健康的人通常抵抗力良好,可以有效对抗外来,细菌的入侵,这种人一般很难生病。就算在寒冷的秋冬季节或者流感阶段,其他人都出现感冒或者流感,抵抗力强的人通常会保持健康状态,不容易受到病菌的影响而出现疾病,这就是身体健康的一种表现。

  2、脸色红润

 身体保持健康的情况下,通常会有一些明显的表现,例如脸色红润也是健康的标准之一。正常人血气充足,身体中血液循环流畅,可以及时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位,因此会给人一种脸色红润,气血充足的感觉。如果平时观察自己的脸部皮肤,发现自己的脸部皮肤常年处于红润的状态,说明身体健康,气血充足,需要继续保持。

  3、胃口良好

 身体健康有很多的判断标准,例如胃口良好也是健康的一种标志。在出现疾病之后胃口就容易下降,体内炎症的影响通常会导致患者食欲不振,胃口降低明显,特别是消化道方面的疾病通常会引发胃口下降,食欲不振的情况。健康的人胃口一般较好,每顿饭都可以大量进食食物,补充人体需要的能量物质来维持健康的水平,可以通过自己胃口是否良好来判断身体是否处于健康的状态。

  4、排便规律

 身体健康有很多的标志,例如排便规律也是健康的一种表现形式。常人每天会有一到两次的排便,通过粪便的排泄可以将体内的垃圾毒素排泄出来,维持肠道的健康。而部分人身体健康受损,通常就会有排便异常的情况,除了容易消化不良,便秘或者腹泻之外,还可能会出现大便异常的情况。

  5、运动耐力强

 想要判断身体是否处于健康的状态,可以结合健康的标准来判断。例如运动能力较强也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正常情况下,年轻人的运动能力比较强,而在身体衰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能力下降的情况。部分人平时有注重身体的健康保养。因此,运动能力会较强,也是心脏功能良好的.一种体现,而心肺功能保持良好时,身体通常也会比较健康。

健康的五大标准2

  第一是心肺功能好

 心脏和肺脏是主要的内脏器官。健康的心脏,心肌发达,心容量大,每跳动一次能排出血液80-100毫升,比一般人多20-30毫升。由于身体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的血液是一定的,心跳一次的排血量增多了,心脏跳动的次数就要减少,一般来说,心跳减慢是一种好现象,能使心脏在跳动后有较长的时间进行休息,不容易发生疲劳,可以为参加体力劳动储备力量,即使担负重体力劳动,也不致心跳过速而发生心慌头晕等不舒服的感觉。健康的肺脏,肺活量比一般人大,肺内气体交换良好,胸廓发达,呼吸肌强壮、呼吸缓慢而深沉,每分钟呼吸10次左右就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这种功效高,用力省的呼吸方法,能够防止呼吸器官过度劳累,发生呼吸道疾病。当心脏功能、肝脏、胃肠等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旺盛,营养供应充足,也处于健康状态。

  第二是生长发育良好

 健康的人,身体发育比较好,表现为个子高大,身材匀称,肌肉丰满,四肢有力。同样年岁的两个人,如果这人比那人身高、体重、胸围、呼吸差、肺活量、握力、弹跳力的指标高,说明这个人比那个人身体健康。当然,身体发育的好坏,还和地区、遗传、种族、营养等有关系,不能单从这一方面来判断。

  第三是身体素质好

 人们的劳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都是由神经系统支配的不同形式的肌肉运动。肌肉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的差别,能够反应出人的神经系统和内脏的功能。因此它也是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康的人,肌肉的体积大,力量大,可占体重40-50%。

  第四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好

 大脑是身体的主宰,指挥着身体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工作、学习、思考、判断,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行动都受大脑的支配。平时吃得香,睡得甜,不头痛,不失眠,工作效率高,无疑是一种健康的表现。

  第五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强

 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体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当外界气温升高时,身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向外散热;当外界温度降低时,身体通过肌肉产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向外散热,以便保持体温的平衡。健康的人,天热了不易中暑,天冷了不易感冒就是这个道理。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也是一样,身体健康的人,血液中的抗体多,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容易得传染病。

健康的五大标准3

  男人的健康标准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10个标准:

  1、双目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

  2、脸色红润

 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

  3、声音洪亮

 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

  4、呼吸匀畅

 《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5、牙齿坚固

 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6、头发润泽

 中医认为,“肾者,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还有赖于血液的濡养。健康的人,精血充盈,头发润泽;反之,精血亏虚时,头发易变白而脱落。

  7、腰腿灵便

 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乏力。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则四肢屈伸不利。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伐是肾精充足,肝血旺盛的表现。建议大家保持每周3次以上的运动,每次半小时,使肌肉、骨骼和四肢灵活自如。

  8、体形适宜

 即保持体形匀称,不胖不瘦。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0(女性减105)(公斤)。中医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过瘦或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风等病。

  9、记忆力好

 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的记忆全部依赖于大脑的功能,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表现为记忆力强、理解力好。

  10、情绪稳定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反映着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能正常表达则身体健康,七情过度表达则直接伤及五脏:过怒伤肝,过喜伤心,思虑过度伤脾,过度悲忧伤肺,惊恐过度伤肾。因此,对于日常产生的各种情绪,能正确对待,善于调节,才是健康的表现。

中医健康的十大标准

1.眼睛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

 

2.声息调和

说话声音洪亮,呼吸从容不迫,反映出心肺脏功能及循环功能良好。

 3.小便通畅

小便通畅,每天尿量1000至1500毫升,说明泌尿功能正常。

 4.大便通畅

大便每日一次或两次,无腹痛、腹泻,提示消化功能健旺。

 5.体形适中

保持体形匀称,不胖不瘦。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5(女性减100)(公斤)。

 6.牙齿坚固

保持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

7.腰腿灵便

保持每周3次以上的运动,每次半小时,使肌肉、骨骼和四肢灵活自如。

 8.脉搏正常

脉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整齐、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说明心脏和循环功能良好。

 9.饮食有节

每日定时定量,饮食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酗酒,不吸烟。

 10.起居准时

能按时起床和入睡,睡眠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