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游戏攻略 游戏攻略

探险家乔治30天挣一亿_乔治探险记

tamoadmin 2024-08-14 人已围观

简介1.科考队进入地狱之门探险,那能探索出生命吗?2.“山就在那里!”是谁说的话?3.揭秘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4.夏乔士·乔治·罗伯特·罗便臣的早期生涯5.令人胆战心惊的人间地狱是什么?6.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勇士是谁?主要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完成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的故事。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三人成功从北坡

1.科考队进入地狱之门探险,那能探索出生命吗?

2.“山就在那里!”是谁说的话?

3.揭秘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

4.夏乔士·乔治·罗伯特·罗便臣的早期生涯

5.令人胆战心惊的人间地狱是什么?

6.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勇士是谁?

探险家乔治30天挣一亿_乔治探险记

主要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完成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的故事。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三人成功从北坡登顶,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也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纪录;而1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并测量出珠峰的精确高度为8848.13米。

为了再现1960年、15年中国登山英雄们勇登珠峰的英雄事迹,《攀登者》剧组到西藏实地取景拍摄。吴京、张译还冒着严寒在珠峰大本营过夜,亲历登山队员真实生活。

《攀登者》中的人物原型

方五洲(吴京)的原型是王富洲同志,与片中不同的是,他攀登完珠峰后似乎还继续在参加高山登山运动,1964年还成功登顶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是至1982年唯一登上过两座八千米以上高峰的中国登山运动员。

15年,王富洲同志确实随中国登山队再次出征珠峰,不过似乎参与的是组织领导工作。

老人家已于2015年7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曲松林(张译)的原型是屈银华同志,他确实因为脱掉高山靴,攀上“第2台阶”,双脚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10个脚趾被切除。15年登顶珠峰时,队友们借助屈银华15年前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上架起近6米的金属梯。直到现在,这座“中国梯”已经帮助上千名攀登者抵达地球之巅。

2016年9月19日凌晨2点50分,屈银华在京去世,享年82岁。

还有一位,片中没有出现,但不得不提的人物,刘连满同志。他在某些版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第2台阶”处甘当人梯连续托顶三位登顶队员(片中是方五洲),并冒着生命危险把仅有的氧气瓶留给突击顶峰的队员,最后靠着意志存活下来,成功返回。本片由于某些因素,没有出现这个角色,算是一种遗憾。

老人家于2016年4月27日6时35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3岁。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被《纽约时报》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留下这句传世名言的马洛里,最终没能征服世界第一峰,1924年,他在珠峰的冰天雪地中彻底失联。

上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成功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始终无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巅,包括马洛里在内的英国人数次在北坡折戟,以至于他们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成立时间不足5年、队员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打破。惊叹于今人登顶速度越来越快的人们很少知道,

借助当年登山队员们在岩壁上艰难打下的钢锥而架起的金属梯,直到2008年仍是登山者们不可或缺的助力,更少人知道,年轻的中国登山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命运和极限挑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攀登者(2019年李仁港执导**)

科考队进入地狱之门探险,那能探索出生命吗?

1924年6月8日,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尝试攀登珠峰途中丧生,年仅38岁。在出发前,他曾接受过记者的访,当对方问他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登珠峰时,乔治笑着答道:“因为,山就在那儿!”(Because it’s there!)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探险家口中的名言。

自人类诞生之初,便与大自然展开了挑战,我们探索了崇山峻岭、极地冰原,穿过了茫茫沙漠、风蚀之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珠峰,便是无数探险家心神向往的地方,因为,它就在那儿!

14年前,一位双腿截肢者登上了珠峰,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无腿英雄”,本应该获得全世界赞誉的他,却被谩骂了3年,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马克·英格利斯,新西兰著名探险家、登山家,从小便是个特别爱挑战的男孩,自19年开始,英格利斯便从事登山运动,完成了无数挑战,然而在1982年,他和同伴挑战攀登新西兰最高的库克山时,却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他足足被困在冰洞里2个星期!

这14个昼夜里,英格利斯无数次闭上了眼睛,又无数次强迫自己睁开眼睛,保持清醒,他一定要活下去,他还有那么多山峰没有挑战过,终于,救援人员发现了他们,但由于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下,英格利斯的双腿已经被冻死,他不得不接受了截肢手术。

对于一个正常人,失去双腿就已经很难接受,而对于一个登山者,打击更大,英格利斯久久无法振作,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幸好妻子不断鼓励他,拉着他进行康复训练,英格利斯振作精神,继续训练,他把登顶珠峰,当成人生“最后一场攀登”,经过长达24年的努力,英格利斯做好了准备。

2006年5月,英格利斯和队员们来到了珠穆朗玛峰,对它发起挑战,然而在6400米的地方,英格利斯就发生了意外,他不小心滑倒,一条肢便当场折断,但英格利斯不愿放弃,拿出胶带对肢进行了紧急修补,继续和大家一起向上攀登。

转眼,他们来到了8500米处,距离登顶不过一步之遥,此时,一位眼尖的队员突然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他们连忙上去查看他的情况,他叫大卫·夏普,是一名来自英国的登山者,由于没有携带足够的氧气,加上体力不支,大卫便停在了这里。

当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看到英格利斯等人,瞬间燃起了希望,可是在这种高度,想要背一个人下山,基本不可能,而且他们离登顶不过一步之遥,若是救大卫,就得马上下山。经过英格利斯等人的商讨,他们决定——放弃大卫,继续向山顶冲刺,最终完成了登顶挑战,而大卫则在珠峰8500米处永远闭上了双眼。

后来这件事被传了出去,英格利斯和同伴们被骂得狗血淋头,责备他们只顾自己,见死不救,由于英格利斯是团队里最出名的一个,大家便把怒火都撒在了他身上,这一骂就是3年,对于这一切,英格利斯只能默默忍受。

其实,这么多年来,在珠峰上已经发生过无数次这种“见死不救”的事情,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想救,而是不能救,别说救活人,就连运他们的尸体,都是困难重重,当年大家想要把珠峰“睡美人”运下来安葬,结果准备了好几年还是失败了,根据不完全统计,珠峰上有近300具尸体,至今都无法运送下来。

“山就在那里!”是谁说的话?

土库曼斯坦人称之为“地狱之门”,50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由于地处沙漠中央当然也很少有人涉足那里,坑内燃烧地熊熊大火一直是个世外不解之谜。

既然是天外访客所为一定有着令人不解的神秘之处,就必然会激起一些科学探险家的探索兴趣,这个陨石坑一直让加拿大的科学探险家乔治.库鲁尼斯梦牵魂绕,为了获取到土库曼斯坦的探险资格和入境手续,他准备了2年的时间,在2年时间里他同时还不断地在测试和改进自己的探险装备,终于他获取到了梦寐以求的入境探险资格,土当局只给了他4天时间,显然这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乔治说他对那个陨石坑痴迷向往已久,无论如何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探险历程,一定要成功地下到火坑底部安全的返回上面,他认为陨石坑大火环境跟一些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环境类似,他要为科学贡献一份力量,他要到火坑底部集一份土壤样本,交给微生物学家格林博士检测是否含有独特的生命形式,这如同登上火星去集土壤样本那样,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无论是陨石是否自带地外生命体或者地球自身的生命体,如果在火坑里可以存在的话,就可以说明太阳系以外类似环境的星球很可能会一样有生命存在。

7辆越野车缓慢地行驶在沙漠中,卷起了一条几公里长的灰尘带,乔治的团队进入了卡拉库姆沙漠。

陨石坑跟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距离大约有6个小时的车程,乔治一行有十几个人同行,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对探险行动中可能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做了充分地评估与安排,并制定了一个详细周密的。

陨石坑是一个接近正圆形的U型结构,底部最深处有几处较大的火焰,大部分火焰燃烧的地方在四周,周围坑壁近乎垂直状态,底部中间有一片没有喷出火焰的开阔地带,很可能是坍塌下去的土掩埋了一部分的火焰出口,喷出火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它实际上是陨石砸到了地下天然气层造成的甲烷泄露,燃烧的陨石发生爆炸引燃了泄露的天然气形成了不灭的火焰。

乔治团队的来访给这个基本无人问津的大火坑增添了许多的热闹气氛,眼前的这个大火坑显然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大小不一的淡红色火焰从土壤空隙里钻出来,走进火坑边缘就感觉到了一阵阵的热浪扑面而来。一行人围着火坑绕了一圈,寻找可以安全下到底部的最好解决方案。在查看确认了周边及基本情况后,他们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坑的直径和深度,为架设绳索装置做准备工作,乔治穿上了防火服试探了在坑边缘的感受,并随即获取了温度数据。

乔治的防火服自带氧气包、密封头盔、激光测温计、摄像机和电子控制警报系统,用特殊耐高温防火材料制造,穿在身上跟宇航员非常相似。面对熊熊大火中的陨石坑,乔治感到异常的压力山大,当他走到边缘上探测后发现,上升的热气流超乎了他自己的想象,温度计示数显示摄氏度,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烤箱,即使他穿上了防火装备仍然感到难以承受,霎时间一股由内至外的恐惧感涌现。

揭秘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

此句出自英国著名的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人类第一次登上海拔8848.43米的珠穆朗玛峰壮举的,也许不是有记录的1953年5月29日著名登山家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以及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而是1924年6月8日在第二次冲顶珠峰时壮烈牺牲的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不仅如此,马洛里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提问时,他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更让人无不钦佩,赞叹。

扩展资料:

乔治·赫伯特·雷·马洛里是英国探险家,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丧生。马洛里曾是英国著名公学查特豪斯(Charterhouse)的教师与书院长(Housemaster).查特豪斯学校为纪念马洛里至今还保留着学校的一个著名登山探险社团──马洛里组织(Mallory Group)。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乔治马洛里

夏乔士·乔治·罗伯特·罗便臣的早期生涯

最富色彩的探险者兼考古学家的荧幕形象可能要数系列**《夺宝奇兵》中的主角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了,他首次登上银屏是在1981年。

几十年来,全世界都看着他在秘鲁茂密的植被中用砍刀劈出一条通道,驾驶飞机离开上海,勇敢地进入老鼠出没的地下墓穴。

最近一次,他甚至偶然撞见了拥有水晶头骨的外星生物乘坐一艘由神庙改装而成的宇宙飞船飞走了。

尽管如此,印第安纳·琼斯也并非是一个纯粹的虚构人物,而是 几位真实存在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的结合体 。

其中便包括重新探索了马丘比丘,即所谓“印加失落之城”的 海勒姆·宾厄姆 ,和曾洗劫埃及陵墓和神庙的马戏团大力士 乔瓦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 。

[意] 马克·罗塞(Mark Rose)

[比] 埃蒂 ·博恩-穆勒(Eti Bonn-Muller)

[意] 乔治·费雷罗(Giorgio Ferrero)

2020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海勒姆·宾厄姆

海勒姆·宾厄姆是20世纪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耶鲁大学教授。

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能拓宽自己对拉丁美洲的了解,以便与学生们分享。但是,在一次探险之行中,他来到印加帝国的古都库斯科(Cusco),便转而对所耳闻的 “印加人最后的安息之地”比尔卡班巴 (Vilcabamba)的传说产生了兴趣。

他对寻找和探索印加最后一个据点的想法非常着迷,便于1911年7月在耶鲁大学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财政支持下随耶鲁大学秘鲁科学探险队(Yale Peruvian Scientific Expedition)返回秘鲁。

带着17世纪的著述,在当地一名警察的引领下,这支小分队骑着骡子出发了。

然而,当地一位名叫梅尔乔·阿特亚加(Melchor Arteaga)的农民所提供的关于附近令人印象深刻的废墟的线索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帮助引导探险队沿着安第斯山脉攀登了两天。

在到达顶峰后,他们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场景。

宾厄姆在这里进行了两季发掘(1911-1912年和1914-1915年),在此期间,他拍摄并记录下遗址。

最初他认为这是传说中的比尔卡班巴,这个解释直到20世纪中叶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不过今天,学者们已经获悉这是 马丘比丘 。它建于15世纪,主要是 印加皇室的夏季避暑高地 。

宾厄姆通过诸如1913年4月出版《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等刊物,使马丘比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然而在今天,宾厄姆和他的伟现却仍然笼罩在争议之中,国际上围绕其从该遗址带回来在耶鲁大学博物馆展出的文物的所有权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这位现实生活中勇敢无畏的南美洲考古学领域探索者在去世50多年后仍然占据头条,他那激动人心的生平甚至会让他的好莱坞翻版为他脱帽致敬。

乔瓦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

乔瓦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是19世纪这个伟大欧洲探险家云集的时代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身材魁梧,按照阿拉伯的习俗蓄着浓密的胡须,他凭借所取得的非凡发现以及多才多艺、充满活力的个性和坚定的意志,令大众为其神往。

贝尔佐尼于1778年出生在帕多瓦(Padua),后来动身到了伦敦,在那里 以表演马戏为生 。

在一次表演中,他以自身力量勇猛地扛起了一个由10人组成的 “人体金字塔”,收获了“巴塔哥尼亚参孙”(Patagonian Samson)的名号,这也使他有机会周游欧洲。

在开罗的时候,贝尔佐尼与伟大的瑞士探险家约翰·路德维格·布尔克哈特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也正是这段友谊改变了贝尔佐尼的命运。事实上,这让他认识了新上任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亨利·索尔特(Henry Salt)。

为了丰富欧洲的博物馆收藏,索尔特和他的法国同事贝尔纳迪诺·德罗韦蒂(Bernardino Drovetti)召集了许多欧洲探险家来埃及,让他们在这里 搜寻文物 ,甚至可以说是 掠夺 。

1816年,这位领事给贝尔佐尼分配了他探险生涯中的 第一个“考古”任务 :搬运拉美西斯二世祭庙遗迹中一尊巨大雕像。

这尊雕像位于尼罗河西岸,靠近卢克索(即底比斯古城)。法国人和布尔克哈特本人曾多次试图搬运,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机会对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来说是极度诱人的,因为这件物品会给他们的收藏增加相当大的价值。

贝尔佐尼以他一贯的热情来对待这项工作,尽管他在这个领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

当他到达卢克索时,他招募了一队当地人来帮助他运送这座沉重的雕像。

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贝尔佐尼的手下 仅用两周时间 就把雕像从神庙搬到了尼罗河岸边。

他们用了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工具: 绳子和滚木 。载着雕像的船沿河而下,雕像最终于1818年抵达伦敦。

在等待船只抵达卢克索时,贝尔佐尼决定执行另一项任务, 向南前往阿布辛贝神庙的探险 ,这个遗迹几年前由他的朋友布尔克哈特发现。

当时拉美西斯二世的大型神庙几乎完全被埋在沙子里,入口也被掩埋。这位法老的巨大雕像装饰着正面,但只有最上面的部分是可见的。

1816年9月,贝尔佐尼来到这里,希望能在神庙里找到令人惊叹的宝藏。但是技术上的困难和缺乏资金迫使他暂时放弃了这个项目。

1817年7月,贝尔佐尼带着两名英国海军军官伦纳德·厄比(Leonard Irby)和詹姆斯·曼格斯(James Mangles)以及秘书亨利·比奇(Henry Beechey)回到阿布辛贝,重新开始工作,并终于设法在1817年8月1日早晨进入了神庙。

尽管酷热难耐,他们还是仔细勘察了这座神庙,发现了巨大的 俄塞里斯石柱 和神庙墙壁上 精细的浮雕 ,但这并不是他们所渴望的。

在对阿布辛贝神庙进行第一次视察之后,不知疲倦的贝尔佐尼回到了卢克索。他想要探索帝王谷,1816年,他已经在那里发现了法老阿伊的坟墓。

1817年10月18日,贝尔佐尼的人在山谷中挖掘时,偶然发现了一座无名墓葬的入口。他发现了 塞提一世(KV 17)的墓葬 ,这是帝王谷中极大、装饰极其华丽的陵墓之一。

贝尔佐尼写道:“我会把这一天称为的一天,或许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好运)给了我这种满足感和极度的喜悦,这是财富所买不到的。发现了长期以来苦苦追求的东西, 向世界展示一座新的、完美的埃及古代遗迹,这是一种乐趣 。”

他在坟墓里找到了一些壁画,并将其中部分运往了欧洲各大博物馆,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塞提一世之墓至今仍被称为 “贝尔佐尼之墓” 。

当这位富有进取心的探险家决定搜查吉萨 哈夫拉金字塔 的内室时,他的名声注定变得更加响亮。

从规模上看,第四王朝法老的金字塔仅次于胡夫金字塔。

在13世纪,一位阿拉伯旅行者曾对它进行过探索,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冒险进入这座陵墓的中心地带。

贝尔佐尼的这项任务也取得了成功。1818年3月2日,他借着火光进入墓室,呼吸着几个世纪以来从未改变过的陈腐空气。

按照惯例, 贝尔佐尼将他的名字和日期刻在了墓室里 ,为他的发现留下了永久的记号。

贝尔佐尼在埃及继续其他探险,并取得更多的发现:在红海沿岸发现了托勒密时期的贝列尼斯-特罗格罗迪卡港(Berenice Troglodytica);从菲莱(Philae)岛找回一座方尖碑;成为 第一个看到巴哈利亚绿洲的欧洲人 。

1819年,他离开埃及,回到欧洲,记录下他在法老土地上的冒险经历,出版了《关于埃及和努比亚的金字塔、寺庙、坟墓的发掘行动及近期发现》一书。在伦敦和巴黎还举办了展览,贝尔佐尼在埃及4年工作期间发现的重要文物都向公众进行了展示。

贝尔佐尼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富有冒险精神和浪漫情怀,固执而进取,他身处在埃及古物学尚未成为一门科学的时代 ,在埃及古物学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

1823年11月3日,他在贝宁(Benin)的一个小村庄去世,当时他正试图完成他生命中又一个新的冒险——探索传说中的城市廷巴克图(Timbuktu)。

[意] 马克·罗塞(Mark Rose)

[比] 埃蒂 ·博恩-穆勒(Eti Bonn-Muller)

[意] 乔治·费雷罗(Giorgio Ferrero)

2020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霍华德·卡特

除了以上两位而又备受争议的探险家以及他们的伟现之外,霍华德·卡特以及他对图坦卡蒙墓的探索发现,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考古大之一。

卡特于1874年出生在英格兰。他以艺术家的身份来到埃及,在埃及探索基金会的指导下执行考古任务时,只有17岁。

他在与一些杰出的考古学家合作的过程中,以及在参与一些神庙、遗址的发掘工作中,很快就掌握了 埃及古物学的技术和秘密 ,并习得了 扎实的训练和实地经验 。

1899年,年仅25岁的卡特被埃及文物局任命为 上埃及文物总督察 。

他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包括安排将1898年由一名法国埃及古物学者维克多·洛雷(Victor Loret)在帝王谷的阿孟霍特普二世坟墓中发现的王室木乃伊运输至开罗。

而帝王谷也成为卡特余生所痴迷的一个地方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那座帝王谷中开展自己的发掘项目,能够实现像洛雷一样的发现。

1907年,他遇到了一位富有的英国贵族—— 卡那封伯爵 (Lord Carnarvon),爱德华·曼德尔·赫伯特(Edward M. Herbert)。赫伯特 得到了在帝王谷发掘的特许权 ,两人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卡特的梦想是找到图坦卡蒙的坟墓 。图坦卡蒙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第十八王朝法老,生活在阿玛纳王朝末期。这位法老的名字被刻在埋藏于帝王谷中的一些物品上。

然而,尽管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而细致的发掘工作,他所期望的结果也并没有出现。

1922年夏天,卡那封伯爵决定下一季之后就会 终止资助这个项目 ,这将是卡特最后的机会。

卡特于当年11月1日再次展开挖掘,他锁定了一块面向拉美西斯六世墓入口呈三角形状的区域。

陵墓工人的屋棚遗迹已经陷没在了沙土中。这个地方似乎很有希望,它离每天引领游客游览帝王谷的小径太近,还未被探察过。

11月4日,卡特的团队在岩石中发现了一个台阶,就在其中一间茅屋的正下方。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有16级台阶被发现,它通向一扇被严密封闭的门。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卡特在这座山谷中 发现了一座未被发掘的坟墓 。

帝王谷是一个不寻常的聚会地点,但是为了庆祝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茶点还是出现在这里,以慰劳考古团队成员。

11月6日,他在英格兰给卡那封伯爵发了封电报。11月23日,卡那封伯爵和他的女儿伊夫琳(Evelyn)在帝王谷与卡特会合。

美国工程师阿瑟·卡伦德(Arthur Callender)赶到现场协助行动。

这扇封闭的大门在古代曾被打开并重新密封过,上面清晰可见封印和图坦卡蒙的印章。

在门的另一边,卡特发现了一条满是碎石的下行过道,到11月26日已被清理干净。那天,卡特在过道尽头那扇密封的大门上开了一个洞,第一次看到图坦卡蒙墓中令人惊奇的宝藏。

虽然它在法老时代曾被盗墓者闯入过,但并没有像山谷里的其他陵墓一样被洗劫一空。事实上, 这位法老的陪葬品库几乎完好无损 。

葬礼床

这一惊人发现迅速传播开来,帝王谷瞬间挤满了记者、好奇的旁观者和当局人员,他们都前来围观清理这些文物的过程。

卡特处理这些文物时非常小心翼翼,其团队共花了8年时间才清理出墓中 近3500件物品 。

在此期间,这些出土物被编目、拍照、修复,最后被运到了开罗博物馆,如今在那里可以看到这些珍品。

墓室的第一部分是前厅,里面满是随意堆放的物品:战车、葬礼床、木箱和器皿、武器、雪花石膏罐、椅子和凳子、珠宝以及衣服。

其中最珍贵的物品无疑是国王的金色王座,其椅背上有年轻的法老和他的妻子安克姗海娜曼(Ankhesenamun)华丽的浮雕像。

在1927年至1928年间,堆放在前厅不远处一个耳室的物品被移走了。

前厅内还有一扇封闭的门,两侧立着两尊图坦卡蒙木雕像。这扇门于1923年2月17日被正式打开,显露出里面的景象。

这座陵墓唯一一处有壁画的就是这间墓室,它几乎完全被用镀金木头建造的木椁占据着,里面装有法老的石棺。

墓室通向最后一个房间—— 宝藏室 ,那里堆放着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物品。这些物品中有一尊雕像,描绘的是伏坐在木箱上、胡狼形象的阿努比斯神。

在一个镀金的木制圣体龛里发现了4个装有法老木乃伊器官的雪花石膏制容器,即卡诺皮克 (Canopic)罐。

从1924年到1925年,墓室成为卡特和他的团队日夜忙碌的地方,但那也是其中一段最微妙的岁月,艰难、谨慎与激动相互交织着。

卡那封伯爵于1923年4月去世,未能在这一工作的关键阶段提供帮助,既而助燃了“ 法老的诅咒 ”这一传说。

《伟大的考古学家与探险家:31个揭秘历史的考古》

[意] 马克·罗塞(Mark Rose)

[比] 埃蒂 ·博恩-穆勒(Eti Bonn-Muller)

[意] 乔治·费雷罗(Giorgio Ferrero)

2020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全面了解世界古文明宝藏的百科全书

涵盖人类历史上 31个重要的考古发现 ,汇集 250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绘插图和文物 ,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呈现发掘与探索的史实、秘辛、成果和伟大意义,带我们足不出户遍览这些古文明遗迹,堪称是一部 全面、权威的古文明百科全书 。

?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的极简传记

集中呈现 24位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的人生 ,带我们重温他们那些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发现时刻”,领略考古、探险的独特魅力,是 历史、考古、探险爱好者的必读经典 。

?专业作者背书

原版引进自 意大利白星出版社 ,由 三位考古学、古物学专家 倾情撰写,汇集海量史实资料及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以般的讲述方式进行呈现,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具,成就 值得珍藏的古文明巨著 。

延伸阅读

《尘封的盛世:探寻古代文明的无价宝藏》

[意] 阿尔贝托·西廖蒂 (Alberto Siliotti)主编

2019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这是一本博物馆级的 全球“古墓发掘档案” 。全书以地域为线索,介绍了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著名的古代墓葬遗址和其中出土的文物、艺术品。

通过 12位 不同领域专家的解析,以及 数百张实景照片 ,引读者为遗址和墓葬的发掘而惊喜,为尘封宝藏的出土而赞叹;同时,也让读者更能感悟不同文明对生与死的理解,领略人类文明的多奇。

令人胆战心惊的人间地狱是什么?

罗便臣在1824年12月19日生于家乡爱尔兰韦斯特米斯郡的罗士敏,具有盎格鲁-爱尔兰血统,在家中六名儿子中排行第二。罗便臣的父亲是海军上将夏乔士·罗便臣(Admiral Hercules Robinson,1789年-1864年), 母亲则叫弗朗西斯·伊莉莎伯·

沃德(Frances Elizabeth Wood),同样祖籍罗士敏,是亨利·威曼·沃德(Henry Widman Wood)的独女。罗便臣一家为家乡望族,其祖父克里斯托弗·罗便臣牧师(Rev. Christopher Robinson,?-1834年)是罗士敏的教区牧师;叔父拜仁·罗便臣爵士(Sir Bryan Robinson,1808年-1887年)曾任西澳大利亚总督,而他的长兄亨利·罗便臣(Henry Robinson)则在都柏林郡任济贫法监理官,至于其中一位弟弟威廉·克利弗·弗朗西斯·罗便臣爵士(Sir William Cleer Francis Robinson,1834年-18年)在日后更在加拿大成为法官。

罗便臣在1840年7月14日入读桑赫斯特军事学院,1843年7月27日获发到爱尔兰枪兵第87军团,担任少尉;后来又在1844年9月6日以捐纳的形式成为中尉。惟于1846年,由于家族宅第被强制出售,罗便臣被迫辞职退役。 1860年议政局议员合照,头戴礼帽者为罗便臣

罗便臣在1859年9月9日出任第五任香港总督,当时三十五岁还不到,是历史上最年轻的港督。在这时,香港这片殖民地只有十多年的历史,社会各方面都亟待改善。惟在最初几任港督任内,香港却是非不断,使得其名声大坏。 《泰晤士报》 在1859年3月15日就对香港留下这样的评论:

“香港总是与一些致命的疫病……或一些丢人眼现的争吵连上关系。这个嘈吵、忙乱、动辄吵架、不满足和有损身心的小岛的名称,对于一些在上流社会宣之于口会有失身份的地名而言,倒或许是一个颇悦耳的类义词。”

罗便臣到达香港后,也感到当地的“公众与社会也散发出一种局促不安的感觉“。而他的第一份送回英国的报告也认为,香港“……与其它英国属土完全是两回事,这里从很多方面都使人感到一股怪异的不协调。“在这种背景下,罗便臣进行大举整顿,使香港走出早年所留下的阴霾。 在管治方面,由于不少在早年专断独行的官员已经去职(例如威廉·坚),所以罗便臣的管治比以往数任总督来得容易。在辅政司孖沙的协助下,罗便臣接掌港督后不久就成立一个公务员渎职调查委员会,对涉嫌与海盗黄墨洲进行不法贸易的总登记官高和尔展开调查;另外又调查涉嫌包庇与经营妓院的警察司查尔斯·梅。经过一连串的聆讯后,高和尔最后被裁罪成免职,而查尔斯·梅则得以原职留任。

与此同时,在铲除旧有势力后,罗便臣即开始对公务员的招聘进行改善。以往,香港的主要官员大多是由军人、教士和商人在当地临时招募而来,并没有一个统一化的制度。在罗便臣初期,内更仅有四人晓得广东话,其中更只有一人会写中文,结果这使与华人沟通存在极大困难,而法庭在审讯案件时亦因为缺乏传译而时常判错案。有见及此,罗便臣在1861年3月向定例局提出实行“官学生“,并且获得通过,而亦甚得殖民地部的赞赏。

根据方案,港府每年向英国的各大学院招聘学生,通过考核者可前往香港受训3年,学习中文,并且由港府支付生活开支。日后完成训练者,更会获授以要职,并提供优厚薪津。有关方案后来在1861年10月12日刊宪,并在翌年4月成功选出香港第一批官学生。落实后,香港官员的招聘得以制度化,同时亦吸引了一些人才来港,日后的港督梅含理爵士和金文泰爵士两人,就是由香港官学生制度培训出来的。

为了进一步吸引人才,罗便臣又调高了公务员的薪酬,几经争取,港督薪金由3,000镑一年上调至5,000镑一年;重要官员薪金约为每年2,500镑不等,一般部门首长年薪为1,000镑左右,而即使是新培训出来的官学生,年薪也有500镑。

罗便臣亦十分重视与华人小区的关系。除了向官学生教授中文外,罗便臣又在1862年3月1日出版首份中文宪报,名为《香港辕门报》,以便华人小区更能了解运作,并让他们认识香港的法律。此外,罗便臣于1861年废除了戴维斯爵士所推行的保甲制,并以总登记官主管华民事务,从而加强与华人小区的沟通。

此外,定例局亦得到罗便臣进行改组。除总督为外,五名主要官员获委任为官守议员,另外则有一名官员与三名独立人士成为非官守议员。罗便臣又通过一项规定,禁止官员投票反对总督的提案(有鉴于前港督宝灵爵士的填海方案在1859年于定例局二读时遭辅政司和按察司投反对票而流产),使总督的权力得到进一步的稳固。 在罗便臣任内,香港的邮政与货币政策得到了重大的革新。首先在邮政方面,他在1860年5月改组香港的邮政部门,以邮政司(即今邮政署长)主管邮政局,使之独立于英国的邮政。到1862年12月8日,罗便臣率先发行香港首套的通用邮票。该套邮票在英国印制,面值包括有二先时、八先时、十二先时、十八先时、二十四先时、四十八先时和九十六先时,而每张邮票皆印有英女皇维多利亚的头像。自此开始,香港不需要再依赖于英国邮票。在1863年,罗便臣复推出四先时、六先时与三十先时邮票,使香港的邮票种类更为完备。

在开埠初年,香港并没有自行发行法定货币,早年市场流通的货币计有英镑、西班牙银圆、墨西哥银圆(即鹰洋)、中国白银与铜钱(即制钱)等等,换算十分混乱。另外,港府早年货币用银本位,但财政度支却用金本位,使港府在记账上往往要以英镑来计算,极不方便。有见及此,罗便臣在1862年宣布弃用金本位,改为全面使用银本位为货币计算单位。为了配合新政,罗便臣更在1863年首次发行港币,当中包括香港一文、香港一仙和香港一毫,全部都是硬币,并且在英国铸造运港,而当时每一港元则大约可兑4先令2便士。

至于在教育方面,罗便臣于1862年3月10日成立香港第一所官立学校国家大书院(即中央书院),并以史钊域为该校首任掌院。与一般教会办学团体不同的是,罗便臣一向反对学校向学生传教,因此国家大书院并不讲授宗教,而且比起其它教会学校更着重中文。首座官立学校的设立,标志着开始直接统筹香港的教育事务,未几在1865年,罗便臣进而设立教育司署,并以国家大书院掌院史钊域兼任教育司,由此从教会等办学团体手上,取回制定教育政策的权力。 与他的前任港督宝灵爵士一样,罗便臣亦十分关注香港的填海工程,曾经对宝灵爵士任内所作的填海加以修整和完善。后来在1864年,罗便臣复提出要媲美澳门,建议在香港岛中环填海,这个宝灵爵士也曾经在他的填海提出过,但却因为沿岸地主、海军与商人的反对而泡汤。同样,罗便臣的提出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最后促使他搁置。

此外,在1859年,罗便臣率先提出兴建香港第一座水塘。经过一轮公开征集设计图则的活动后,水塘终在1860年年尾在薄扶林动土。水塘其后在1863年落成,名为薄扶林水塘,从此市区开始有自来水供应。不过,薄扶林水塘原本设计容量为3,000万加仑,但最后的设计仅可容纳200万加仑,供水量远低于原先的估计。因此在他卸任后不久,港府就于大潭修建第二座水塘。

在1848年的时候,时任港督戴维斯爵士曾有意修建一座植物公园,但因为财政与批地问题一直搁置。到1860年,罗便臣方才在中环觅得土地修建公园。在1864年8月6日,公园的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放予公众参观,成为了香港历史上第一所公园。

罗便臣任内的小区建设还有很多,其中计有绿化街道、于市区提供煤气路灯等等,再加上上文所述的动植物公园等等,均使香港的市面质素得到提高。另外,渣甸洋行曾在罗便臣任内提出捐建香港首座大会堂,有关建议要至1866年才得到落实,惟当时罗便臣已经卸任。 随着清廷在英法联军之役的连番落败,中、英双方在1860年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 ,将隶属于九龙司的南九龙割让英国,成为英属香港之一部份。后在1861年1月19日,罗便臣和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会同清廷代表,于九龙举行一项“授土仪式“,正式归并了今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

不过,其实战事尚在进行期间,英兵已早于1860年3月进据九龙尖沙咀驻扎,并成功向两广总督劳崇光“租借“得九龙半岛,因此在战事完结后,巴夏礼复代表军方要求将南九龙拨归予英军为军营之用。罗便臣最初对建议表示反对,并坚持九龙必须用作民用或康乐发展,使得英军与港府双方争持不下。最后到1864年,罗便臣单方面将边界扩至深水埗一带,并将英军迁到该地,才得以暂时平息。 自英法联军之役以后,香港的经济得到很显著的发展。由于 《天津条约》 与《北京条约》洞开不少中国商埠,又准许外国人到内地经商,再加上贸易得到合法化,使得香港的转口贸易受惠。在1864年的时候,从香港入口的货物总值约3,400万两,其中入口货品又以、棉织品等等为主;至于经香港出口的货品则包括有茶叶和丝等等。

此外,不少企业亦在战后纷纷在港成立,当中包括有好像黄埔一样大大小小的轮船公司,以至于煤气公司等等。此外,在众多洋行迁到香港运作的情况下,不少银行亦相继出现。其中,于1864年在港成立的汇丰银行,历经百多年,至今仍然是区内最重要的银行之一。在外资林立的带动下,香港总商会在1861年正式成立。该商会由各行大班组成,日后对港府的施政还起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收益也有显著上扬。在1865年的时候,总收益高达175,717镑,其中卖地收益为30,866镑,比10年前增长有10倍之多。同时,在归并九龙以后,香港总人口由1860年的94,1人增加至1861年的119,321人。人口的增长使港府在差饷等各方面的收入都有明显上升。另外在1860年和1865年,罗便臣又决定增收商业登记牌照费和印花税,开拓出更多财源。在财政条件充裕的条件下,英国在1864年更要求每年上缴20,000镑,以作军费开支。

除了处理香港的经济事务外,罗便臣任内还担任一个专门管理海峡殖民地财政事务的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后来促使海峡殖民地在1867年不再从属于东印度公司,正式纳入英国殖民地部的管治。

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勇士是谁?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腹地,有一座弃掉的城。相传它是古代一位印度国王的一座沙漠行宫。由于它处在沙漠中的一个交通要道上,所以成了过往商人落脚之地。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座城堡竟成了一提起来就让过往商客胆战心惊的人间地狱。因为凡是在这个城堡中留宿的人畜,都没有谁能活着出来。

警察对此城堡进行了几个月的监视调查,而且还让几个警察到城堡里埋伏。那天,埋伏在外面的警察在深夜时分听见城堡里面几声惨叫,等他们跑到城堡里去的时候,只见里面直挺挺地躺着3具警察的尸体,却丝毫不见凶手的影子,看不出这几个警察有丝毫受伤的样子。

城堡里闹鬼,是魔鬼了警察和以前的人们。警察们决定收队,并在城堡的外边插了一块木板,上面用大字写着:“过往行人请不要在此留宿。”

但还是有很多大胆的人住了进去,凶杀案也就不断地发生。几年以后,著名的探险家乔治也路过此地,一听说这儿有个著名的凶恶城堡,他就来劲了。

乔治不顾人们的劝阻,毅然住进了城堡。

城堡里黑幽幽的,不时地燃起一点点磷火,照出地下那森森白骨,大冒险家也不禁升起一丝恐惧。但是勇敢的乔治还是决定留下。

夜死一般沉寂,乔治和自己的马匹碰上了什么,谁也无法知道,只是第二天没有发现他走出城堡。

当警察们进去看时,才发现他和马匹躺在一堆白骨上,身上爬满了巨大的沙蚁。

“老乞丐”智抓凶手

一天,一个老乞丐来到警察局,声称要见局长。局长亲自接见了他。

他声称自己能协助他们破案,但是他让警察局长给他准备3样东西:一只猴子,一个铁箱子,一张很密的网。

局长满足了他的要求,并在晚上亲自用马车把老乞丐送到古堡前。老乞丐谢过局长之后,带上自己所要的东西,一个人走进了城堡。

老乞丐踏着满地白骨,专门来到乔治住的那个房间。然后他就往猴子身上注射了一些剂,又把猴子放进渔网中,自己却钻进铁箱子里躲了起来。

从铁箱子的小孔中用手拖着渔网,静静地等待着“魔鬼”的出现。

当晚天气晴朗,月光透过古堡的窗户,照了进来。老乞丐对外面的事物看得一清二楚。

他克服不断袭来的困意,看着网中一动不动的猴子,这时候,猴子也渐渐苏醒了过来,它似乎不习惯自己的新住处,在渔网中“吱吱”地叫着。

就在这时,只见从古堡的角落里飞出一团黑乎乎的怪物,朝着网中的猴子扑了过去,只听猴子一声惨叫便死了过去。

老乞丐一看时机到了,就猛地一拉手中的网绳,这时只听“扑棱”一声,飞向猴子的怪物被扣在网里了。

天亮的时候,老乞丐背着铁箱,手中提着渔网走出城堡。警察们赶忙上前去看。

老乞丐把手一扬,告诉警察们自己已经把凶手给抓住了。警察低头一看,只见网中有一只像蝙蝠一样的小动物。局长这时看着老乞丐,说:“你绝对不是一个乞丐。”

老乞丐这才告诉他们,自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生物学教授,是探险家乔治的好朋友,所以当他听说乔治死于古堡中的神秘杀手时,便判断可能是自己研究了几年的奇怪的红蝙蝠。

他把自己手中的小动物拿给周围的人看。告诉他们就是这种蝙蝠了过路的客商和乔治。

红蝙蝠长着钢针一样的嘴,能迅速地把嘴插入人的头脑中,吸食人的脑汁,使人迅速死亡,而留下轻易发觉不了的痕迹。接着他就拨开猴子头部的毛给警察们看。他们果然在猴子的头部发现一个小红点。

弃掉的城堡

世界最高峰的身影最早进入了欧洲山地探险家们的视野。1921年,英国登山探险家乔治·马罗列勇敢地踏上探索珠穆朗玛峰奥秘的征途。马罗列和他的探险队此行的目的,首先是要找到这座披着神秘面纱的山的具体位置。他们历经艰辛,费尽周折,终于在中国和尼泊尔之间找到了珠穆朗玛峰。虽然一切现代交通手段在它那里毫无用处,但在当地夏尔巴人的帮助下,马罗列一行对珠峰进行了一系列的详细考察,为日后攀登珠峰打下了基础。

1924年,马罗列随同一支装备先进的英国登山队来到喜玛拉雅山麓,准备向珠峰发起冲击。当地的舍普族人都习惯于山地生活,他们帮助登山队把沉重的给养和设备背到了7800多米的高山营地,成了最理想的帮手。马罗列和他的队友便从这里向顶峰攀登。

登山探险是一种既充满乐趣又危机四伏的运动,因此登山探险家不仅要具备勇敢沉着、机智灵活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有强壮的身体和丰富的山地生活知识。低温严寒、暴风雨雪、极度缺氧被列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三大不利条件,探险家们在艰难地攀越冰障陡坡时,稍不留神就有被严寒冻伤的危险。有时候,松动的冰层忽然断裂,冰雪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冲向山下,推倒它前面的一切,甚至把整个村庄埋在雪中。在那雪峰顶上,突然刮起的暴风雪,常常会把人卷得无影无踪。空气中的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珠峰地势高,空气稀薄,只有浓度的50%,缺乏人们正常呼吸所需要的氧气。所以在登山途中,探险家们常常会因为氧气不足而头昏眼花、举步艰难。

马罗列的两名队友在第一次攀登中登上了8300米的高度,突破了当时世界登山史上的最高纪录。然而,可怕的暴风雪阻挡了他们前进的步伐。暴风雪把他们刮得晕头转向,好不容易等到风势稍弱,他们携带的氧气已剩下不多,不能确保向顶峰攀登的成功。他俩只好怀着懊悔的心情,踏上归途。

当天气好转,风力减弱,马罗列和一个年轻力壮的队友又接着向顶峰攀登。他们艰难地越过了一道道峭壁冰川,在充满死亡威胁的道路上勇敢地前进着。好不容易到达了8500米的高度,他们抬头望去,白雪皑皑的峰顶已近在眼前,他俩心里真有说不尽的高兴,恨不得一步走完那剩下的300多米路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更为猛烈的暴风雪在刹那间降临了,马罗列和队友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直到10年后,人们才在珠峰脚下的积雪中找到了一把他们遗留下来的雪斧,成为他们的惟一遗物。

整整十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一共有9支探险队一次又一次向珠峰发起冲击,企图征服这座神秘险峻的山峰,但是,他们的努力都因各种原因遭到失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英勇无畏的探险家们虽然连续遭受了10次失败,但他们勇敢的尝试,给后来者提供了信心和经验。

1953年3月,第11支,也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登山探险队汇集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准备再次攀登珠峰。不久,这支探险队就出发到设在海拔3900米的第一登山营地。探险队在营地里搭起了20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帐篷,用来住宿和存放食品、氧气等物品。一支由舍普族人组成的运输队担负运送一切给养和设备的任务。

探险队到达营地后,立即开始了严格的登山练习和适应气候的训练。队员们都清楚地知道,面对珠峰这难以捉摸的“凶神”,只有作好最充分的准备,否则即使是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周密的也无济于事。因此,人们不厌其烦地练习爬山技巧,扩大肺活量和增强肌肉,为从南坡攀登珠峰作精心的准备。

经过三个星期的严格训练,探险队的基地移到海拔5400多米的昆布冰川,它横跨在令人心惊胆战的大山峰之间,是攀登珠峰的第一难关。这里不仅坡陡路滑,而且气候变化无常,常常会发生雪崩等意想不到的危险。

在高山基地稍事休整后,勇敢的登山队员们开始投入正式攀登。希拉里和另三位队员担负在冰坡上开辟阶梯的任务,好让庞大的运输队负重在上面行走。由于暴风雨、雪崩和冰川移动等影响,这项工作既艰苦而又复杂。他们缓慢而艰难地向上攀登,彼此间都用系绳连结着,以防有人不慎滑下冰坡时,同伴能及时把他拉上来。他们借助铝梯,爬过一个又一个深不可测的冰窟窿。遇到又滑又陡的冰坡,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用雪斧凿出台阶。在经历千难万险之后,他们总算通过了这一冰川地区,转到了珠峰的南坡。这时,可怕的高山反应出现了,不少队员产生了思考力减退、萎靡不振的病状。在困难面前,探险队员们表现得非常坚定沉着,他们不知疲倦地在冰上开辟道路,顺利到达了分别设在海拔7000米和7200米的第六营地和第七营地。

5月26日早晨,第一支顶峰突击队开始出发攀登顶峰。查理斯·埃文和汤姆·鲍迪伦作为第一小组率先出发,他们在越来越险的道路上奋力攀登。在山口极目远望的人们,看到远处有两个身影正在努力向顶峰攀登,营地上立即沸腾起来,大家都期望他们能一举成功。

中午过后,埃文他们登上了海拔8700米左右的南高峰,在此以前从未有人到达过这样的高度。向上仰望,通向顶峰的道路像一条狭窄的刀锋般的脊梁,它的一边是一个滑向几千米深冰河的陡坡。另一边则是一条冰柱悬挂的峭壁。他俩都渴望继续沿着先下倾尔后上接顶峰的脊岭前进。那多少年来,人们可望不可及的顶峰,离他们仅仅100多米。在这令人振奋的时刻,埃文和鲍迪伦显得非常镇静,他们计算一下往返大约需要五小时的时间。真遗憾,时间已经太晚,此外,他们所带的氧气即将耗尽,经过一天的攀登,人也筋疲力尽。他俩只好怀着终生的遗憾,踏上归途。可是这时,他俩的脚似乎都有些不听使唤。忽然,埃文脚下一滑摔倒了,强大的惯性使他直往下滑,鲍迪伦急忙拉紧系绳,但他不仅没有拉住埃文,自己反倒被拉了下去。两人一前一后急速地往下滑去,离深不见底的深川仅有几米远了!危急时刻,鲍迪伦奋臂挥斧卡住冰坡,下滑的速度渐渐慢下来,埃文和鲍迪伦才死里逃生。此后,他俩更加谨慎小心,但仍摔倒过好几次。

回到营地,埃文他们的脸上沾满冰霜,像是从其他星球上来的天外来客。稍事休息后,埃文他们便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告诉给第二个顶峰突击队的希拉里和坦辛。希拉里和坦辛都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但他们满怀必胜的信心。

珠峰的气候变幻无常,当夜气温骤降,希拉里和坦辛开始向珠穆朗玛峰顶峰挺进。爬到陡坡的半腰间时,他们发现时间已经耗去过多,所幸的是支援队及时为他们送来了足够的氧气。于是,他俩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海拔8500米处的一块陡峭的岩壁旁搭起帐篷,准备在此过夜。吃过晚饭,他俩爬进各自的鸭绒睡袋,商量着明天的,慢慢进入了梦乡。

一觉醒来,已是黎明时分。希拉里发现他的登山靴被冻得硬邦邦的,他只好把靴子在炉子上烘烤,足足烘烤了一个多小时,才把靴子上的冰熔化掉。然后,他俩背上沉重的储氧器,一起向南高峰进发。

在积雪深厚的山坡上,他俩一前一后艰难地攀登着。他俩爬上了那个刀刃般的狭脊,埃文和鲍迪伦曾从这里死里逃生。那条狭脊上积雪的陡坡,一直通向南高峰。希拉里在前开路,他用破冰斧凿出一个又一个台阶,他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爬着,终于爬上了这个巨大的雪坡。他俩都感到疲惫不堪,但谁也不愿意停止前进的步伐,哪怕是一寸一寸地向前挪动,也要攀上顶峰。经过几个小时的顽强拼搏,希拉里和坦辛登上了南高峰,看到了通向峰顶的最后一个脊岭。他们深知能否翻越这条威严可怕的脊岭,是这次攀登能否实现的关键。他俩十分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发现只有在两边峭壁夹峙的积雪斜坡上开辟一条能立足的小道,他们才能够前进一段路。

希拉里继续在前开路,坦辛牵着系绳,紧跟在他的后面。一个多小时后,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挡住他们的去路。

这是一块有12米多高的巨大岩石,它的左面光滑得像一面镜子,无法爬过去。右面只有一条夹在岩石和峭壁间的狭长裂缝,只能容纳一个人勉强挤进去。要攀上悬崖的惟一办法,是用背部和肩膀紧紧贴住裂缝的一边,而把脚牢牢地顶住另一边,借助身体各部的力量把自己推上去。主意已定,希拉里用这种办法先爬上了石壁,接着,他帮助坦辛用同样的办法登了上来。眼看离峰顶越来越近,希拉里和坦辛顾不得劳累,继续在斜坡上一边开路,一边前进,恨不得一步跨上顶峰。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攀登似乎还没有尽头,他们都不免有些焦急起来。就在这时,走在前面的希拉里突然发现前面的脊岭不再继续上升,而忽然下降了。他抬头望去,啊,在他们的上面,除了缭绕的云雾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他们兴奋地向上爬了几步,高傲冷酷的“女神”终于第一次被勇敢无畏的探险者踩在脚下。这时是1953年5月29日。此时此刻,希拉里和坦辛感到万分高兴,他们互相握手、拥抱,然后坦辛打开了联合国、英国、印度和尼泊尔的国旗,希拉里拍下了这难忘而又珍贵的镜头。

希拉里和坦辛从南坡攀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它标志着人类在探索地球奥秘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位于中国境内的珠穆朗玛峰北坡,由于地形开阔、高峻无比、风大雪多和气温低寒等自然地理条件,不仅气候比南坡更加恶劣、地形更加险峻,而且极有利于冰川发育。其中东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紧贴着珠峰巨大的山体,成为攀登珠峰的极大障碍。

英国登山探险队从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消息,使热衷于珠峰探险的人们大受鼓舞。此后,各国的登山探险家纷纷来到珠峰脚下,有的企图从它的南坡继续攀登。有的则试图另辟蹊径,从北坡攀上它的顶峰。许多世界著名的登山探险家都雄心勃勃地企图开辟从北坡征服珠峰的道路,但珠峰北坡恶劣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了登山探险家从这里攀上珠峰的努力。因为从北坡攀上珠峰的顶峰,除了要克服严寒、缺氧及战胜陡峭的冰坡以外,还必须越过两个极其艰险的天然障碍:“北坳”和“第二台阶”。因此,人们把珠峰北坡称为“不可攀越之路”、“死亡路线”。但是后来它还是被勇敢无畏的登山队员们征服了。